当前位置: 首页>>员工工作>>社会实践>>正文
英语系学子就旅游翻译问题展开线上研究
作者:    文/唐欣怡 郑鑫 胡蝶 图/王清 发布于:2021年08月11日 19:24 点击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为了削弱语言障碍在旅游业中的消极作用,旅游景区内一些信息往往会采用双语或多语的方式针对景区翻译研究,8月6日,团队利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学习和讨论。

团队成员对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冯全功的《旅游景区的翻译景观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讨论学习,了解到影响旅游景区翻译景观面貌的因素主要有三:首先是语言权势、语言政策和语言意识形态;其次是国外游客群体的组成,类似于翻译中的读者因素;最后是具体翻译景观的设计者,包括创作者与译者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跟随作者冯全功走进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对其翻译景观进行实证分析。

此次研究以可见的书面语言为研究对象,将西湖景区周围的五条道路作为主要取样地点,分别是南山路、北山路、湖滨路、白堤和苏堤,以及少数一些室内景点。为了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团队成员对这几个地点进行随机取样,拍摄照片采集样本,最终得到170张有效照片,将其用数字1-170进行编号,并标明取样地点、标牌语言种类、语言排列顺序等样本信息。

在对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官方翻译景观会更多凸显汉语的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字体更大、次序优先(由上到下,由左到右)。非官方翻译景观则不尽然,与官方翻译相比,更显得参差不齐,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个别甚至存在双语和多语混用的情况。这就要相关部门对之进行规范和监管,杜绝不规范、不恰当、粗制滥造的翻译景观的存在。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了解到影响翻译景观面貌的几大重要因素,冯教授的实例分析也进一步激发成员开展更深入研究的兴趣,寻找能提高景区翻译水平的方法,增强翻译准确性。为打造优质景区助力,同时也为未来社会输入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